虛靜|巫娜古琴曲.天禅
,最後一盞茶涼卻,最後一段情了斷,就出離。可就是這樣的等待,讓青絲成了白發。光陰說沒就沒了,今生的佛緣也不複重來。
雖說出離要趁早,但人間萬事終講究緣法。不是住進廟宇,就可以心靜無塵,了我挂礙。亦不是墜落塵網,就汙濁流俗,不能解脫。衆生平等,佛前的蓮,紅塵的蓮,沒有貴賤之分。誰先覺悟,誰就提前走出人間津渡,過般若門,此後無來無往,不悲不喜。
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切衆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”同爲青蓮,聽佛祖講法,有的一次就醒悟,有的千萬次都不解。是守不住孤燈寂寞,還是貪戀凡塵煙火,種種前因皆由自身承擔。禅是明鏡,可以洞穿世間迷離幻象,讓該留的留,該走的走。
出離,無須裝點行囊,而是放下布袋,濯洗心靈,物我相忘。出離是退出繁華落英,不問紅塵事,做我方外人。徹悟,是再不爲世相迷惑,任何時候都流露真實的自我。禅的境界,最珍貴的莫過于自然通透。就算迫不得已不能出離,陷于市井之中也要超然事外,禅心止水。
心似蓮開,一葉一花皆爲禅。芸芸衆生愛她一半入塵,一半出塵的自在坦然。蓮從不給衆生任何承諾,不許下任何約定,因爲所有虛無的等待都是那麽無辜。也許因爲蓮別具風韻的佛性和清潔,讓衆生一見傾心。所以他們祈願,今生可以做一株佛前青蓮,敢于寂寞地細數光陰靜美,月圓月缺。
也許衆生不明白,爲何那株青蓮曆經滄海桑田,依舊可以在季節的路口不期而遇,並且永遠那樣的風輕雲淡,漫不經心。修行之人當如蓮,洗盡鉛華,淡淡而開,淺淺而落。坐于蒲團上,看萬物山河一律平等,度一切可度之人。
唐人李翺寫了一首問道詩:“煉得身形似鶴形,千株松下兩函經。我來問道無余說,雲在青天水在瓶。”禅的存在,就是這樣的自然,如白雲在天,淨水在瓶,清透明了,簡潔質樸。人間萬物總關禅,修禅之人,不論尊卑,不論深淺,只需有一顆純淨向道的心。
窗外挂著菩提月,水中靜植妙心蓮。年華似雪,在爐火上烹煮,所有的悲歡都被蒸騰,留下透明的清水供衆生品嘗。禅可以療傷,可以解毒,可以給渴望清涼的人以風,給期盼溫暖的人以陽光。永遠不要質疑一個人的禅心,也永遠不要問該如何修禅,因爲禅是行雲流水,自在天然。
佛說,來日往生極樂,是在七寶池上蓮花中化生。一人一朵淨蓮,資質好的,開得早些,悟性差的,開得遲些。同在修行路上,不管是波瀾不驚的禅定,還是擔月挑風的苦行,歸處,皆是一樣。縱是化身千百億,也須沈浸在功德水中,等待一次逢緣的綻放。
《金剛經》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”這就是禅的境界,不管過程如何,山重水複或千岩萬壑,到最後,萬流同宗,萬法歸一。所以,在每一個修行的日子,不必跋山涉水,只安于當下,看窗外微風細雨,雲來雲往。
穿過荊棘遍布的人生叢林,前方已是一路平川,天遠地闊。放下執我,隨緣自在。來世願化生蓮台,坐彌陀身下聽經。用菩提悲心,度我如蓮衆生。